Banksy展覽

鄺頌晴 Chung Ching Kwong
5 min readJul 8, 2019

只有對生活有體會的人才可能create art

第一次聽Banksy嘅大名,係睇卓韻芝嘅書(應該係)《推推推推推》嘅一篇文。嗰時應該仲係初中學生,已經經歷咗Phantom of the Opera嘅藝術啟蒙,但對於Contemp Art一竅不通。但卓韻芝嘅文將呢個名,呢個神龍見首不見尾嘅藝術家嘅形象,放咗響我心入面。

文中卓韻芝將Banksy捧得極高,我睇字嘅時候冇乜感覺。大概就係覺得Banksy應該係一個反叛藝術家,用Art反叛,做藝術界嘅野孩子。而藝術圈呢啲嘢大概就係鍾意標奇立異。 即使Google過Banksy嘅作品,感覺到唔係好大。係幾靚嘅,幾有意思,但可能係主觀覺得Banksy就係「執意要離經叛道」,所以都冇話好喜歡。

但我對於Banksy最欣賞嘅嘢,係卓韻芝提到:

某次他的女兒喜歡上了一對NikeJeremyHardy,他說喜歡的話,該自己造一對出來。如果你為人老師或父母,你該帶小朋友看看藝術作品,如果他們喜歡,就叫他們自己也試試造一些東西出來,如果他們很討厭Banksy,就叫他們創作一些東西來表達他如何地憎厭他,就只創作一句標題或一幅畫都好。創造反思的機會,使人情緒得以觸動,是任何藝術作品對世界的最大貢獻。

對於個陣時嘅嘅我,呢段說話對我好大影響。Art唔係精英嘅玩意,如果我有感受,我都可以創造一啲作品出嚟,創造反思、同觸動人嘅機會。我諗我而家寫Medium都係想做呢件事,想有人反思或者被觸動。我唔係大家,但我都可以同藝術扯得上關係。

終於聞名不如見面,尋日去咗睇Banksy嘅展覽。深深被觸動。

Banksy有好多同警察、示威、對抗有關嘅作品。正值香港多事,每個星期都示威、見血。見到啲作品真係好有感受,我見到或者我投射咗自己嘅憤怒、無力、傷感、委屈落去。

“He doesn’t have ears to hear the voice of the crowd and he is facing their problem with a smile”

嗰啲情緒,我就唔响度講咁多,但睇緊嘅時候,我真係有種被救贖嘅感覺。

Banksy嘅作品,具體化地呈現咗我內在嘅情緒同痛苦,變成一件實際存在嘅物品。令我痛苦萬分、無以名狀嘅感受,一時之間就同我面對面。唔需要再靠內觀先見到,而係張開眼就見到。而且佢作品入面對呢啲嘅感受嘅描述,好準確。每一個細節,都代表咗我曾經感受過、感受緊嘅情緒。所有嘢突然清晰咗,我可以好容易就接受咗啲情緒同感受。

Banksy仲有好多唔同嘅作品,有啲係响傳統嘅風景畫上加上啲好唔協調嘅卡通人物,有啲講監控或者抗爭。但佢嘅作品全部都好有社會性。我睇緊嘅時候,有個好強嘅感覺,係Banksy一定係要對社會好有體會,好多情感,先可能創作力無限咁樣一件一件作品去創作。

就算唔係圍繞社會時事嘅藝術作品,只係最最最傳統嘅畫下山水畫下人像,其實都需要體會同睇法。必須要對生活、身邊種種嘅一切有所體會同感悟,先會有嘢想表達,繼而去創作。You must have something to say,所以先會用唔同方法去創作,去將你感受嘅嘢具體地呈現出嚟。

同樣地,作為接收者嘅觀眾,都需要有所體會,先會鍾意睇藝術品。因為有啲嘢無親身感受過,係無辦法理解或者感同身受。即係你無感受過痛,任何痛苦嘅形式或者描述,對你來講都冇意義。 所以觀眾自己都會要對生活有所體會先會睇得明,亦都由此先會有同你「夾唔夾」嘅作品。

有時唔係好了解點解有人會唔鍾意睇展覽,或者覺得「冇時間做Art」,因為藝術其實係一件鼓勵反思同努力去觸動人嘅事,抗拒藝術,就好似係講抗拒諗嘢同抗拒被觸動,咁樣嘅人,應該好容易慢慢地變蠢同變得唔Elegant。

Banksy作品亂列表:

●06年,他把五百張自製的ParisHilton唱片偷偷放在HMV。此舉早有人做過,吹脹的是他重新設計了封面「Paris全裸身+狗頭」,歌曲名稱包括《我為甚麼成名?》、《我到底做過甚麼?》、《我存在是為了甚麼?》,還找人為歌曲做了混音版。

●他曾多次將自己的作品偷偷放在各大美術館,讓人誤以為是展覽作品的一部份。作品有幾隻戴着墨鏡的死老鼠、一幅前面有警察封鎖現場膠紙的鄉村風景畫、仿EdwardHopper名作等等。

●塗上AndyWarhol圖案的牛;一頭活生生的牛。展示期極短,為怕隻牛「又熱又苦惱」。

●在各地遊客拍照熱點,噴上「這不是影相機會」字句。

●格林兄弟經典故事《糖果屋》──巫婆開門給小孩──改畫成米高積遜開門給小孩。

●為紐約一所酒店塗內牆,那是很多年前的事,當時他只為了得到一晚免費房間。

●為環保團體Greenpeace作畫,內容是漫畫人物被蒙上眼,站在荒凉的田園中。

●07Glastonbury音樂節,用一堆流動廁所製造「仿歷史遺蹟」,理由是「許多歷史遺蹟都有點廢,但這絕對是一堆糞」。

--

--

鄺頌晴 Chung Ching Kwong

貓老母。 IPAC高級分析員。 現於漢堡大學攻讀法律博士,研究個人資料保護/digital rights。所有內容均為個人意見。